零点看书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永和十一年三月羲之辞官后,暂居会稽山阴蕺山原宅,即今戒珠寺。优游山水,等待金庭的新居所竣工。大概到升平三年(59)左右,全家迁往金庭。羲之在另一些书信中曾提到“丘山阴”、“丘令”。张彦远《帖录》云:此人是羲之所辖之山阴县令,但不知名字。参与兰亭修禊的人中有“行参军事印丘髦”,此人或许即是丘令。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羲之虽然心中多有不乐,但他生怕因此影响了子女,故有意不操丝竹——这足见其对家人的温情、慈祥与爱心。羲之有许多大可称道的美德,爱心普及家庭,是一项。

羲之辞官后闲居山阴,过着优游的日子。他喜欢旅行,渴望尽山水之乐。他也喜欢钓鱼。会稽东部南部的几个郡,他都游遍了。羲之自叹:这日子多么有意思啊,我看自己早晚要快乐死了!他曾泛舟海上,一叶扁舟,颠簸于浪花之上,念天地之悠悠,观沧海之渺茫,深感个人生命不过尔尔。倘若不曾辞官恋栈官场,哪里会有这份快乐啊!

该时期,谢安心情不怎么好,族中人陆续辞世,害得他痛苦万状,以至于生病多日不起。羲之劝慰他,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道轮回,谁能抵挡得住年龄的催逼啊!我有时心绪波动,很想操丝竹以解颐,只是担心孩子们听了悲音会心生不快,所以我只能自己咽下那些伤感,真不行就出去游逛几天,散散心解解闷儿,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羲之曾给当时的吏部郎谢万书写了一封抒情言志的信。此书云: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戒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指汉代的石奋,父子五人皆为两千石以上的官,时人称之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馀,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都是汉代重臣,陆贾铲除吕氏有功,班嗣有不挂圣人之望不嗅骄君之饵之言,杨王孙治黄老之术,家累千金,厚自奉养,要求死后裸葬)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君察此当有二言不?真所谓贤者志于大,不肖志其小。无缘见君,故悉心而言,以当一面。

这封书信,真实反映了王羲之辞官后的心情。

羲之辞官后的故事,民间的传说则更多一些温暖。山阴曾有一说:羲之辞官后,居于会稽蕺山之下。某日,羲之见一老妪拿了十几把六角竹扇出市零售。羲之问:一把扇子多少钱?老妪答云:一把扇子也就值二十文吧,多也多不到哪里去,少也少不到哪里去,挣点儿小钱养家糊口而已。羲之又问:靠这扇子生意日子过得怎样呢?老妪答:平常寒暑,温饱而已,一旦遇到家人生病或水旱闹灾,就很难过。家中原有点儿田产的,近年来因为田赋过重,不堪负担,大宅子变卖了,幸有这点儿手艺,勉强度日而已。

羲之听了,深知百姓生活艰难,不由得感慨唏嘘。他向老妪要了几把扇子,就着她家的书案,取笔在那些扇子上题了字,每把扇上也就五六个字。老妪看了,很怅然、很惋惜、很不爽地说:举家人的早餐晚饭就靠这几把扇子呢,你给弄成这样子啊,叫俺怎么卖呢!羲之说:正因为你家吃饭唯仰于此,所以我才给你写了这么多字啊。老妪看了那些黑墨涂鸦,疑惑地问:你在上面划拉了这么多黑墨,谁还会要啊!王羲之安慰她:老太太你放心,只要说这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每个字索一百文,保证你卖得出去。你可得数清楚了啊。老妪将信将疑,拿了那几把扇子去了市场。人们听说那扇子上的题字是王羲之的亲笔,不一会儿,扇子就被竞相买走。

老妪因此大为高兴,没想到王羲之的字竟这么值钱。一个字一百文,了不得!她复以十数扇来请王羲之书,羲之笑不答。这则故事表明,羲之对下层人极富同情心,遇到困苦之人,心下常有不忍,总想尽力为他们谋一点儿福利。此例也说明,羲之的书法当时已普及到群众,受到广泛的欣赏和追捧,要想得到他的亲笔,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老妪的扇子当初是每把二十文,羲之的一个字就是一百文,一字抵得五把扇子。照此为例,今日一把精巧的折扇若是二十块钱,羲之的一个字就等于一百块钱,且轻易买不到。这个价格,应当说不低了。

此时,王献之的书法也受到追捧,大有父子齐肩的势头。桓玄爱重二王书法,每逢宴集,常常拿出二王的书法朝宾客显示。客中有人刚吃过鱼肉,仍以手捉二王书,将书帖弄了许多污点,桓玄很是心疼。后来每逢这种宴集,拿出法书前,桓玄都要让宾客先洗手再来欣赏书法,餐食中也不再有荤腥鱼肉以免弄脏二王书法。桓玄,桓温之子,后篡晋自立,数月后被刘裕打败。后者自立为王,是为南朝的宋。

世人每读此,如见当时情景——二王书法,何其宝贝乃尔!事实上,二王书法作品在当时就有了市场交易。有个叫康昕的人,与南州惠式道人都是学二王的,因为模仿得惟妙惟肖,后来二人就把自己写的书法拿出去卖,世人多有花重金买他们赝品的,史书称为“谬宝此迹”。这至少说明康昕与惠式的书法水平也不低,竟可以冒充羲之、献之的作品书而牟利。这有点儿像今日市场上的高仿品。

是年五月,羌人姚襄归降北方,与东晋反目成仇。这大率为东晋的错。姚襄是一位良将,而殷浩等人多次害他,姚襄不肯跟东晋继续合作,于是叛变,不久帅众攻外黄,进而据许昌。同月,朝廷以领军将军王彪之为尚书右仆射。十月,进升豫州刺史谢尚督并冀幽三州军事、镇西将军,镇马头。马头城在今安徽怀远县淮河南岸,当时为建康西藩,故以国戚(谢尚是康献皇后之舅)镇之。

东晋的天下仍然岌岌可危。

《十七帖》

羲之退隐山林后,主要精力放在养生、游乐、管理田产上。要想真切了解他所关心的、爱好的、日常做的事情,根据就是他在这一时期里所写的书信。著名的《十七帖》,就是研究羲之晚年书法与生活的绝佳依据。当代著名学者、新昌梁少膺先生的《归去来兮》对王羲之的《十七帖》有深入精到的研究,本节文字参照了梁少膺先生、刘茂辰先生等学者的作品。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大部分早已散佚,只有《远宦帖》、《游目帖》等少数临摹墨迹(也是拓本)还有流传。《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迹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就是说,这是唐人的一个王羲之书法作品集成本。据考证,《十七帖》中的大部分书信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47—61),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特别是其晚年生活与书法的重要资料。

《十七帖》幅面大小不一,字迹多有不清者,今人分辨,多有歧义。今取新昌梁少膺先生之说。梁先生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其对《十七帖》的研究可谓探微纠理,广征博引,极尽其妙。梁先生认为,《十七帖》中很多地方用了“省缩削减”“简笔速写”法,因收信的一方与之熟稔,料其必定明白其中微言,点到为止。这是魏晋时期语言走向自由化的一个标志。今人在电脑上用箭头符号表示左右上下,亦为类似笔法。

《十七帖》的用语用字吸收了很多新词。有些是汉魏以前不曾有的。比如“小大”指儿女娃娃们,意与“上下”同。又如“即便”、“不面”、“从事”等,也是新词。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语言方面南北交融的状况。《世说新语》中有北人南渡后学习南方语言的情景。宋许观《东齐记事》中有关于“卿”字用法的变化,说三代秦汉都是君称臣为“卿”,到了魏晋,亲友之间也有彼此以“卿”相称的。唐以后复归古典,“卿”又成为皇帝称呼臣下的专用语。

《十七帖》中的某些字词来自佛教经典,大致都是汉语在译作佛经时创造出来的,是格义的产物。比如便了、从来、功夫、尔来、庶几、行药、不问、亦复、分张等语,都和佛经翻译有关。东汉以降,佛经大量译作汉语,新词纷至沓来,丰富了汉语词汇。至于魏晋,译者队伍壮大,他们来路有别,诵经者各自加入了地方话,带有方言性质的新词语也产生了。词语的丰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十七帖》使用这些新词,如同今日我们使用晕菜、给力、灌水、吐槽等网络语。

王羲之到晚年还保留了儿时使用的琅邪方言,《十七帖》中多有见之。最明显的是疑问词“不”,临沂方言大都用此字表示疑问,如:吃不?要不?抬得动不?喜欢不……都是典型的方言疑问词。文人的书面疑问常用“否”、“可乎”、“何如”之类,与此不尽同。又如“顽顽劣劣”,临沂方言指情况不好、不妙、随时都有倾覆意思。“寻思”,也是临沂方言。由此可见,羲之还保留了一些童年印记,不经意时会流露一二。

就风格看,《十七帖》可谓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而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的用笔基本是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则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都是习草书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从笔意法式上看,《十七帖》在点、横、撇、捺、波磔捺、带钩捺等诸种笔画的运笔上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且富有变化。即如立竖中的垂露、悬针,也是因字而异,并非千篇一律,尤其是圆转和波磔方面,其温润平和给人一种“不如此可奈何”的感叹。

从结字的体势看,羲之晚年的草书已经完全自成一体,了却张芝的拘谨,从而达至自然而和谐的美。羲之采取点画照应、端正姿势、平衡左右、间隔疏朗、偏正有方、粗细和谐、缩放适度、虚实依托、开阖适中等多种结构方式,完成了他那款款莲步的风姿。遇有特殊字,难以平衡或过于平正者,他会以侧取势或故意分解该字中的死板成分,使之透出几分逸气来。这些手法如同画家文学家描述人物,一颦一笑都要精到,务必各尽其妙。如此功夫,字怎能不栩栩如生!

艺术必是精致的,独特的,渗透了创作主体的精神并给人以心灵感动的作品。羲之对每个字都下了功夫,不曾有个别的缺失或忽略。例如帖中有“堂”、“告”等字,这种字上下端正,最易写成呆子模样。羲之故意将上下部分取了斜势,整个字形看上去很危险,但深究起来,又觉趣味横生,反让人觉得非如此不好。帖中对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也作了平衡处置。如“汉”字不但有高低之差,且左边倾斜,右边上宽下窄,很有动势;“讲”字的妙处在右边,依次向右倾斜,显得生动多了。草字最忌呆板,如果写得四平八稳,会给整篇的章法处理带来困难,所以一定程度的倾斜是必要的。

从章法结构看,《十七帖》有其匠心独运的地方。草书的章法是指作品的谋篇布局,是集点、线而成字,进而集字成行、列行成篇,最终达至一种艺术气象。《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大草、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如《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字字独立,当属章草格局。王羲之对这种格局进行了改造,显得更为灵活。第一行“十七”两字笔画厚重,给整个作品确立了基调。其他字或正或侧,如“郗”字做侧势,“司”字又变为端正,“马”字倾斜,“未”字又复归端正,最后的“去”字又为斜势,所以整行看上去虽然字字独立,却又笔势相承。其他两行,除有这种立意外,还有字形宽窄上的变化。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让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左右之间的意态要互相照顾。由于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宽窄、正侧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谐。加上一些牵连的组合,使章法更显灵动,犹如围棋中的“打眼”,透气透光。应该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汇帖,不是同一时间所写,所以每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各帖的风情笔意并不完全一致。《十七帖》给予今人的教益很多,最主要的是:形具而神生。(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魂帝武神 重生之将门毒后 少年风水师 重生弃少归来 弃少归来 顶级弃少 夫人你马甲又掉了 至尊修罗 重生之拳台杀手 永恒至尊
相关推荐:
刺猬的宿命工业强军巅峰大艺术家音乐天才之宇宙令终极猎杀肥猫传奇特种兵:从火蓝刀锋开始重生之岁月风云带着青山穿越命世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