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永和九年(5)九月,姚襄屯历阳,考虑后燕、前秦的势力方强,不敢有北伐之举,乃在淮河南北两岸广兴屯田,训励将士,一时士气旺盛,颇有一种沉着稳健、有所作为的样子。殷浩此时在寿春,对姚襄的强盛很是嫉妒——可见殷浩不配做将帅——竟然将姚襄的弟弟给囚禁起来,还屡次派遣刺客想暗杀他。这样下作,真愧为饱学之士。这还不算完呢,殷浩又派遣魏憬帅众五千袭击姚襄。姚襄此时已经军力充实,且军心团结,一举击败魏憬,姚襄斩憬,并警告殷浩不要自相残杀。

姚襄不仅具有军事才干,而且政治上也相当稳妥,进退都有分寸,他的举止受到很多人的赞扬。殷浩于是更加憎恨姚襄。手下有这么好的大将,不加以褒奖,反而处处陷害之,他到底要干什么呀!殷浩自恃权高位重,竟然以最高军事领导的名义将姚襄迁于梁国之蠡台,在今河南商丘市南古睢阳城内,上表授姚襄梁国内史。这等于将姚襄剥离出军事大局之外了。

十月,“殷浩自寿春帅众七万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陵园”。殷浩的想法实有沽名钓誉的成分。他要给外界一个感觉,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将军。有史书云:殷浩曾进据洛阳,修复陵园。这不是事实。盖因此论忽略了一个“欲”字。殷浩不曾考虑自己的行径早已深深地伤害了姚襄,为了进一步削弱姚襄的军力,竟然以姚襄的部队为前驱去攻打洛阳。姚襄突然得到这样的军令,立即行动起来,但他不是去攻打洛阳,而是以伏兵出击殷浩。这一招完全出乎殷浩的意料,两军战于山桑,殷浩大败,尽弃粮草辎重,慌忙逃往谯城,坚守以自保。这就是一个不成器的文人将领应得的下场。

十二月,“姚襄济淮,屯盱眙,招掠流民,劝课农桑”,同时遣使到京城建康,一一陈述殷浩的罪状。当然,他也作了检讨,说攻打殷浩确实不好,但主要过错在殷浩,在于殷浩无视大局陷害忠良,他实在是忍无可忍才这么做的。朝廷没有谴责殷浩,反而下诏以谢尚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镇历阳。这么做既是安抚,同时也防备姚襄造反。古人有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的小心眼,对本来秉持忠心的姚襄是不公道的。殷浩三番五次地出歪招,让带兵的姚襄寒了心。姚襄既然能够“自陈谢”,朝廷就当以诚相见,奈何一再姑息殷浩将国家大事与个人好恶搅和在一起呢?

魏晋以来,怪事虽多,未有出于此者。

对于殷浩此次北伐,羲之切切关心。其一书信云:“得孔彭祖(孔严)十七日具问,为慰。云(姚)襄径还蠡,是反善之诚也。”就是说,人家姚襄打败了你殷浩后能够派人上朝谢罪,然后乖乖回到自己原先的驻地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报复行动,可见并非意在反叛夺权之人。羲之之所以见识准确,因为他用心中正,从国家大局出发,实事求是而非意气用事。羲之因此作出估计:既然姚襄不再为难,殷浩必得速还京都,“无复道路之忧”。羲之时在会稽内史任上,对前线形势洞若观火,对姚襄之看法如此准确,诚属难能可贵。可惜殷浩执迷不悟,不懂政治也不懂军事,继续错误行为。

次年正月,殷浩又搞了几次北伐,屡次出师,屡次败北,都像过家家似的,空自消耗了大量国力军力,没打过一次胜仗,还把军队搞得彼此怨艾,几近四分五裂。这一来,朝野上下对殷浩都很不满。征西将军桓温抓住把柄,上疏朝廷历数殷浩之罪,请求皇上下诏废除这个徒有虚名的家伙。桓温此时镇守荆州,势力广及今两湖、安徽、江西至四川,他的奏疏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力量。

二月,朝廷废扬州刺史殷浩为庶人,令他迁出建康,到东阳之信安(今浙江衢州)去居住。殷浩既被废黜,当然是满心的愁怨,只是无处发泄。他的实际作为让自己威信崩析,没人愿意听他解释诉说。殷浩不得已只能咀嚼失败品尝痛苦,好像得了忧郁症。他经常指手画脚地在空中一遍遍地写字,人不知其所书,仆人仔细推敲他的手势,发现殷浩反复空书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这也是成语“咄咄怪事”的出典处。这消息传到桓温耳朵里,桓温对其掾郗超(羲之妻侄)说:殷浩这个人不能说没有学问,也不是德行有多么差,他就是小心眼,不懂政治,不会用人,虚荣心强。这样的人假若当初任命他当个检察官什么的,足以仪刑百揆,也不妨碍大局。然而朝廷却叫他带兵去打仗,还要他统揽全局,那就是用违其才了。

由此可见,桓温之本心与殷浩并无成见。桓温评论殷浩之语,何等中肯,何等宽大,又是何等的磊落!桓温不仅是一位军事天才,政治上也相当老练,分析大都客观。可以这么说,政治上不行的人,难以成为优秀的军事家。相对于桓温,羲之对殷浩的看法则稍逊三分。桓温的豁达大度、不计旧恶、爱才惜才、处事恰当,于此处可见。

此后,殷浩以庶人的身份居于东阳附近山野中。桓温觉得一个人才老这么放着,也是一种浪费。虽然他不能打仗,做个文官还是可以的嘛。朝廷听从了桓温的建议,打算任命殷浩为尚书令,桓温将这个消息告知殷浩。殷浩知道此乃桓温的举荐之力,欣然自喜,对桓温以德报怨的行为十分敬佩十分赞许。他打算好好写一封回信,向桓温表示真诚的感谢并倾诉一番衷肠,以表惺惺相惜的意思。

殷浩过于看重这封信了,生怕有错,生怕表达不充分。他心事重重,脑子里乱哄哄的,老是顾虑信中的措辞有什么不当之处,多次修改,几经增删,还是觉得有些字词欠妥当,反复修改抄写了好几遍。最后,他把写好的信笺装进信封中,稍作喘息,心内稍安。可是不一会儿,他又觉得刚才装进去的那份可能不对,于是拆开重装。这样开开合合,反复多次,最后装进去的竟是几张空白信笺!

这又是一件咄咄怪事,百分百的怪事!一个久经官场、文场、沙场的人,因为写一封回信竟然完全乱了方寸,这样的心理素质也太差了吧。一封信修改十几遍,至于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心意说明白,把事情写清楚就行了呗!最可笑的事,后来装进去的竟是空白信笺!给人空白信笺,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种侮辱——我对你没有什么好说的——等于让对方自重、闭嘴——我这里理不着你看不上你!

桓温看了来信,当即大怒。这事放在谁身上都是如此。试想,你殷浩多年来烧包弄景,跟朝廷一起压制我桓温,我看在经国大事的分上,未曾给你难堪。你的北伐失败了,理应受到处罚,我念你是个文才,好心举荐你,你给我的却是这等侮辱,简直是莫名其妙——殷浩你这个东西还是人吗?还有一点点儿良心吗!

当然,这是一次误解,但误解的根源来自殷浩。这个无意中形成的错误构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一次恶作剧,后果当然是严重的,二人的关系“由是遂绝”(见《晋书》)。羲之与殷浩的友谊颇为深厚,多次对其提出忠告,极力善导之,未被采纳一二。羲之此时深为殷浩的悲剧而惋惜。在一信中,羲之云:“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不已!”

东晋文人中多有如殷浩者,他们精于文理,崇尚清谈,却不谙世事。这些人个个都自命不凡,本事都在咬文嚼字上,一旦面对现实,或意气用事,或用人不当,嫉贤妒能的有之,刚愎固执的有之,五色杂陈,不一而足,组成了两晋文人的众生相。作为个人,听不进忠言,害己也倒罢了,倘若负了大责,就会贻害国民罪莫大焉。呜呼,夫复何言!(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魂帝武神 重生之将门毒后 少年风水师 重生弃少归来 弃少归来 顶级弃少 夫人你马甲又掉了 至尊修罗 重生之拳台杀手 永恒至尊
相关推荐:
刺猬的宿命工业强军巅峰大艺术家音乐天才之宇宙令终极猎杀肥猫传奇特种兵:从火蓝刀锋开始重生之岁月风云带着青山穿越命世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