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升平三年(59),羲之五十七岁,辞官已是第五个年头了。

这年十月,晋遣西中郎将谢万进驻下蔡,北中郎将郗昙奔赴高平以击燕,结果,大败。此时,晋军有三大缺陷:一是晋室腐败,民不聊生,许多流民加入了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各地又有很多坞堡。这些坞堡抵制征兵和劳役,兵员不足。其二,后勤补给跟不上,这并非全因交通,而是无法及时征收到那么多粮食。三是将帅无能。郗昙虽然有文采,书法也不错,但是不懂打仗,羲之说他的这个小舅子“公事私事都办不好”。

统兵的将领谢万也是个银样镴枪头。他矜豪傲物,但以啸咏自高,未尝抚众。他的兄长谢安“以白衣随军”——不在军籍的人。谢安对这个弟弟带兵打仗感到十分担忧,因为谢万不光不懂军事,也不懂如何团结将帅士族戮力奋斗。谢安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接对诸将,以悦其心。岂有傲诞如此而能济事也!”谢安批评得对,主将不知道体恤部将,怎么能打胜仗呢!

谢安听了哥哥的话,召集诸将开会。到了会上,谢万竟然一无所言,直以如意指四座云:“诸将皆劲卒。”他的本意是说,你们都是好样的!可他此时不该用这个“卒”字,因为“卒”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死”。将士最忌讳此字。他这么一说,“诸将益恨之”。谢安忧虑谢万终不免要失败,便亲自到各营鼓励安抚,从将领到基层班组,谢安一一拜访,以真诚的心意和动人的语言厚相亲托,鼓励大家务必尽力奋战。羲之曾有一信云:“不知安所在?”此时谢安正在谢万军中为他那个不争气的弟弟代劳呢。

既而,谢万帅众入涡阳(今安徽省北部)、颍水(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以援洛阳。郗昙因为生病后退,驻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谢万误以为是燕兵大胜导致郗昙退兵彭城,当即吓坏了,遂引兵后退,急匆匆还至下蔡。主将后退,军心立即涣散,众遂惊溃不止。谢万见兵败如山倒,于是狼狈逃窜,一个人单骑而归,撇下成千上万的士兵不管了。实际上,晋军诸将此时厌恶战争,加上主帅不仁,大家希望郗昙失败,然后因其败而图之——借此安个罪名杀了谢万。

这次兵变最后没有付诸实施,全是因为谢安的缘故——要不是诸将看了谢安的面子,谢万早就被手下将士给弄死了。谢万回到京城,因罪,朝廷下诏废其为庶人。同时降了郗昙的职,号建武将军。接着许昌、颍川、谯、沛诸城相次皆沦没于燕。那个曾经受过不公平待遇的姚襄及其部队获得大胜,东晋用人不明,屡次自食恶果,姚襄为一例。

这段历史太沉痛了。谢万一介书生,只因出身贵族,有那么一点儿文采,便次第委以重任,至于让其带兵打仗、镇守边防、出击强敌,这不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吗?太荒唐了!太不可思议了!谢万就是那种只会高谈阔论,目中无人,骄横自大,完全不懂做事的纨绔子弟!在军营里,他不研究如何打仗,不分析敌我情势,不注意抚慰将士,就知道好吃好喝天天宴乐,还时常体罚士兵,全不把部属的生死尊严放在眼里。这等人怎能带兵作战!大敌当前,看敌方人多便以为是敌方胜了自己败了,竟莫名其妙地单骑落荒而去!这还能算个将军吗?匹夫都不如啊!

由此也可见谢安的高明处。他虽然是书生,但他不光会读书会谈玄,也懂政治,懂人心,懂得如何打仗如何取胜。谢安平时注意研究历史,对过往的战例精熟于心。他不是那种忽视现实好高骛远的人。他所涉猎的典籍,军事政治经济文学无所不有,且善于将学问用于实践。他本为高士,许多人劝他出仕,都被拒绝。如今什么官职都不要,白衣随军,为何?他必是洞察了谢万带兵的种种弊端,深知谢万的不堪重任,所以“深忧之”。他知道这不是谢家的小事,若不及时改正必将祸及国家,当然也会影响到家族的声名。谢安对谢万早有规劝,而谢万不听。谢安知道这样下去失败在所难免,于是竭力修补谢万的错误,好歹在军中留下一点儿温暖和好名。谢安从军这段故事,预示了后来淝水之战谢安打败苻坚的历史性胜利。

《世说.品藻》:“谢万寿春败后,司马昱问郗超:‘万自可败,那得乃尔失士卒情?’郗超曰:‘伊以率任之性,欲区别智勇。’”这不是笑话嘛!大将军率性胡来,以为失败中可以区别部将的智勇高低——谁的智勇?战争失败了,分出个高低又怎样?谢万平时飞扬跋扈,喝鸡撵狗,朝令夕改,动辄刑罚,关键时刻竟然用这等办法区分将士的智勇,这不是疯子吗?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用人制度尤其是九品官人法等士族特权制度已经腐败透顶,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世说.轻诋》:“谢万寿春败还,以书与王右军云:‘惭负宿顾!’右军推书曰:‘此禹、汤之戒。’”原注引《春秋传》:“禹、汤罪己,其兴也勃。”意思是,夏禹、商汤能够严于自责,所以其事业蓬勃兴起。羲之评谢万:“军国大事,非其所长。”读者依然能看出,贵族之间还是脉脉含情,纵使铸成军国大错,彼此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说,无非是瑕不掩瑜、惩前毖后、效法先贤之类的话,并无切实的训诫与苛责。

在识人上,羲之不如谢安清明冷峻,也不如桓温、祖纳洞察明了。《郭子》一书记载这么一段话:“祖士少道右军:‘王家阿菟,何缘复减处仲(王敦)?’羲之小名阿菟。”祖约,字士少,(祖)逖之弟也。祖约这段话有明显的奉承之嫌。他当着王羲之的面说:你羲之哪一点比不上大将军王敦!

祖约的异母兄祖纳有识人之能,曾密言于元帝司马睿:“祖约这人心术不正,常有凌上之心。”祖纳看得很准,祖约确实是个口蜜腹剑的小人。咸和二年,祖约与苏峻一起反叛朝廷,失败后投降石勒,和那个惯于逢迎的刑名师爷刘隗一样同为狡狯邪恶之徒。然羲之却与祖约互相赞美。上文祖约将羲之比王敦。羲之听了,欣然于心,颇为受用。余嘉锡云:“王氏父子假借士少者,感其奖誉之私耳。此正晋人互相标榜之习。逸少贤者,亦自不免。”祖约评羲之不减王敦,羲之评祖约“凤领毛骨”,相互恭维,难免有昏昏之责。实际上,王敦有不及羲之处,羲之也有不及王敦处。余嘉锡所言甚是,祖约所言极不是。古今贵族都有自恋的毛病,相互吹捧,羲之虽为贤者,也不能免俗。

升平四年(60),羲之五十八岁,由山阴移居剡县金庭。

是年正月,燕主慕容俊卒。朝廷闻之,皆以为中原可图。桓温曰:“慕容恪(燕之宰相)尚在,忧方大耳!”桓温与北方敌人周旋多年,深知燕国政情——虽然那边慕容俊死了,但是宰相慕容恪贤明智慧,治国有方,所以晋军切不可轻举妄动。桓温虽无日不思北伐,但时机是否成熟,他有清醒的见识。桓温深知南方的力量尚不足对抗强敌消灭燕赵,他现在要做的是广纳贤才扩充力量。在他计划延揽的人才中,首先是谢安,谢安,字安石,陈国阳夏人。少有重名,前后征辟,皆不就;寓居会稽,以山水、文籍自娱。谢安虽为布衣,时人皆以公辅期之(期望他将来当辅政大臣),士大夫至相谓曰:“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谢安要是不出仕,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谢安每游东山(此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常以妓女自随。司徒司马昱闻之,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司马昱的逻辑很有意思:谢安这个人既然喜欢与人同乐,必定也能与人同忧。当国家有了灾难,他一定会出手相救的。

谢安的妻子是刘惔之妹,刘惔就是前文曾记述的那个家财多多老想终生保有富贵的俗而又俗的清谈家。谢安的老婆见谢家富贵至极——当时谢尚、谢奕、谢万等皆做着东晋的大官,而谢安独自守静不求进取,就对丈夫说:“丈夫不如此也!”谢安好像闻到一泡臭粪似的,掩鼻对老婆说:“我恐怕也不能免俗(亦得做大官)耳。”及弟谢万废黜,谢家似有凋零之兆,谢安始有仕进之志。谢安年四十一岁时,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为司马,谢安乃赴召。桓温大喜,深礼重之。史书在记录谢安出仕这件事上这么说:“以世道未夷(平),志存匡济。年四十起家应务也。”可见,谢安出仕非为本家本族,而是志在匡扶天下。

升平五年(61),羲之五十九岁,卒于剡县金庭隐居之所。

同年,郗昙(王羲之的内弟)、谢万(王羲之的好友)去世。

据《剡录》卷四载:“古奇迹: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剡录》即《嵊县地方志》,为宋代高似孙编纂。“孝嘉乡”即今嵊县之新合乡,距此三里有华堂村,华堂村有一处道院——金观庭。南朝梁沈约《金庭观碑文》说金庭“高崖万沓,邃涧千回,因高建坛,凭岩考室”。唐代裴通称:“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以金庭为最。”又云:“王羲之领右军将军,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书楼阙坏,墨池荒毁,话于邑宰王公,王公瞿然,徵王氏子孙在者,理荒补阙,传其不朽。”

诗人白居易曾游此地,有文字记述:“越有桐柏之金庭,养真之福地,神仙之灵墟,亦三十六洞天之一。”白氏并说:“高士名人许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右军爱金庭之胜,胥宇于此,殁,遂埋玉于居宅之旁”,“是为王氏始迁祖”至“五世孙(王)衡(字孟平),舍宅为观”。

王羲之在剡,遍历剡中山水,今嵊西之独秀山、嵊东晋溪之灵鹅村,都有他的遗迹和传说。早先,独秀山下有桃源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四时香火不绝。《奉化县志》载有王羲之以六诏为别业。《新昌县志》则说羲之到过王罕岭,均为羲之居剡之佐证。当时王操之亦慕金庭之胜,随父来嵊,安家于此,卒葬于距羲之墓仅二里的百岩冢山麓。今华堂附近十多村的王姓均是王羲之、王操之的后裔。以上资料,见张秀铫《王羲之墓地考》。

笔者尝访金庭,为其山水清丽所迷,流连不能舍。自绍兴赴剡中,山峦绝佳,远近皆黛色,流泉时隐时现,山涧落水,其音清凉飞越。当时正是秋天,山坡多稻田,橙黄夹在草绿中间,又有牛羊散于坡上,极是天然风景。遥岑远目,山峦间云雾缭绕,让人妄想云中仙人。车在山中行,见昔时荒径,多有新植树木花草,又有南竹多多,秋风中荡摇着无限流韵。溪水曲折处,多有水塘,渔人捕捞其中,甚是入画。想当年羲之游览此山,仰观俯察,体会烟霞氤氲,虽不能得道成仙,亦可悟大道于须臾之间,故其始游剡中“便有终焉之志”。

瞻仰过羲之墓葬,余等久久不肯离去,小坐石阶之上,领略山川气息,浊气几近清除。时清风徐来,山谷中若有古人吟啸,铮铮然似嵇中散操琴于幽深处。想见羲之弥留之际,奄奄一息,脑海中必有幻觉出现。是童年的欢乐吗?是父亲的怜爱吗?还是诣台谢罪时的悲切?籍之遭弹劾时的愤懑?生命的蒙太奇如画册翻动,其中有绚烂也有凄惨,有得意也有悲哀,无尽无休,轮回周旋,有一种力量渐渐远逝,那是生命的薄云。

羲之一定意识到生命之烛将尽,身心却没有了再生之力。那就任由灵魂飘荡吧,无数的仙子在云间召唤呢。最后一缕气息伴随着美好的幻影,袅袅飘逝,如同炊烟。他不能再说什么,眼睛也无力启明,冥冥之中似有神仙在邀约。啊,该做的大都做了,没做的自有别人去做,不管那么多了,是非功过也不必细究,生命的脚印清晰可见,就这样走来,就这样走去……四无量无常无我,三法印如来如去……人生当作如是观。

去世前的细节,史料阙如,但不难想象。一位伟大艺术家,一位饱经风霜的知识分子,一位终生秉持一致的文化贵族,就此寿终正寝。按虚岁算,此为羲之花甲之年。在乱世中走完六十个春秋,颠沛流离,到处是刀光剑影,活下来可真不容易啊。看周围亲人、同侪、朋友,能活到六十岁的寥若晨星。虽然国事不如人意,但他,作为个人,已经为自己钟爱的国家、艺术、亲人鞠躬尽瘁了,一副皮囊能榨出多少精华呢——此生无须慨叹。尽心尽力于家庭,抚养七子一女,舔犊之情已尽,留下他们各自珍重吧。忠孝节信,自信此生磊落,虽有些微瑕疵,不掩其志乃尔。毕其功于一生,创造如此美轮美奂的书法,为今人后世的楷模,羲之应感安慰。

羲之如有遗言,一定会提前对子女们说起,他是个细致的爱心洋溢的父亲,是一位洁身自好忠于妻子的丈夫,一生没有绯闻。羲之不是急症去世的,渐行渐远的生命允许他把要说的话交代清楚。长期服食药石,加剧了他身体的不适。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晚年是否还有癫痫发作,但那种终老不愈的疾患必是他一生的连绵不绝的痛苦。羲之当会因此想到不幸的童年、充满恐惧的南渡和曾经受到的屈辱和惊恐。

谁是他最爱的人?第一是他母亲,卫氏。其次,是哥哥王籍之。羲之终生不忘兄长给予他的关怀,书信中多有提及。还有就是他的妻子郗璿。自东床袒腹的浪漫故事后,羲之与郗璿婚后生有七子一女,这耗尽了妻子的生命。羲之十分感念爱妻,天作之合,命运给予他们完美的安排,同时代人多有不及。他的岳父郗鉴,内弟郗昙、郗愔,都曾给予他无私的帮助。郗璿完美地履行了一个女人对夫家的责任,皎洁如同天上明月。她唯一的不满就是夫家对她娘家人有时不够热情。郗璿曾对娘家人说:你们以后不要多到王家来,他们见到谢家那些人十分亲热,见了咱们家的人好像无话可说似的。王羲之听到妻子这话后,十分惭愧。虽然妻子看法未必准确,但不能说她的感觉不对。自那以后,羲之对郗家人多加尊敬,未曾有丝毫的慢待。二人终生同心彼此相爱,如同大字石刻。如今就要离开妻子了,生离死别,这是羲之的最动心最伤心处。如果此时他还想睁眼看看世界,盼望进入眼帘的第一人,应是郗璿。

弥留之际飘荡眼前,又倏忽远去的,还有他的父亲、叔叔和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父亲的形象还是在童年刻印在脑海里的,无时不想,不曾忘却,却难以提起。那个身体强壮、性情率直、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早已消失在北国的山峦之间,战火夺走了他的生命,给子女留下无限的苦痛。羲之想到偷看父亲藏于枕下的《用笔诀》,想起父亲温和的充满期冀的微笑,垂死之心依然充满感动。代替父亲关怀他们的,是叔叔王廙。正是他的关心和教导,给了羲之无限的温暖,叔叔的自书自画之说让羲之受用匪浅。还有卫夫人,那个高雅温婉的姨母,她为羲之奠定了坚实的书法基础,树立了信心,成就了结构,润饰了秀色。羲之永远忘不了这些在书法之路上教导、鼓励、鞭策他的人,他们都是至亲至爱的人!

没有正式遗嘱,遗嘱就是那些论著、书法、书信,以及他曾经说过的话。他的遗物就是那些表章、诗歌、文房四宝及日用之物。羲之一生简朴,留下的家业不算殷实,传给子女的是精神、学识和才华。这足够他们支撑一世的生存了。

如果有留恋,羲之会留恋那些多年倾心交谊的朋友。他们大都是志同道合、才华横溢、德行高尚的人。有些已经仙逝,如先走一步的游人,等候在天堂之上。依然健在的人还有不少,如谢安,如桓温,他们都是国之栋梁,羲之感到欣慰。在羲之一生中,支撑他精神的最大支柱是朋友。他想念他们,爱他们如爱家人,如今即将告辞,生命的轮回不可阻挡,正如《兰亭集序》中说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既然如此,去留都是大道,卿卿我我,不必说了。

在金庭的院舍中,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停止了呼吸,合上了眼睛。一颗明星就这样陨落了,好像秋天里的一片叶子,从树枝上掉下,在秋风中飘荡,潇潇洒洒回到松软的土地上,如婴儿回到母亲的怀抱。虽然人之一生本没有贵贱,但就社会贡献而言,确有多少轻重之分。就精神品格来说,也有高低之分。一个人的德行,近一千七百年过去,依然被人称颂;一个人的书法,近一千七百年过去,依然被奉为楷模。仅此两项,可以说,羲之的一生是灿烂的。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走了。

他的背影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之中。

而他的高尚德行和艺术精神,依然光照千秋。

附录一王羲之年表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0)一岁

生于琅邪,今山东临沂。父王旷、叔王廙、从伯王导是年均二十八岁。

时中原仍处于“八王之乱”中。

西晋怀帝永嘉元年(07)五岁

北方大乱,琅邪王司马睿南渡江古,镇建邺,附从过江者达百族之众。王导携钟繇《宣示表》、王廙带索靖《七月二十六日帖》过江。由此,中原书风大播于江南。

王羲之随家族从中原迁到江南。

西晋怀帝永嘉二年(08)六岁

随王氏一族居建邺乌衣巷。王旷时任淮南内史,以屏障江左。王羲之开始从父学书法。

西晋怀帝永嘉三年(09)七岁

司马越派淮南内史王旷率将军施融、曹超至上党拒刘聪。王旷军大败,施融、曹超战死。王旷下落不明。

大约此年,王羲之从姨母卫夫人学书法。王导赠以钟繇《宣示表》。

西晋愍帝建兴元年(1)十一岁

刘聪杀晋怀帝。司马邺在长安即位,为晋愍帝。王导为丹阳太守、振武将军。

丞相司直刘隗弹劾王羲之兄长、琅邪王世子文学侍从王籍之。

西晋愍帝建兴三年(15)十三岁

王廙为荆州刺史。

吏部尚书周顗大宴宾客,周顗以烤牛心先啖王羲之,破格厚待,王羲之始知名。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18)十六岁

王导为开府仪同三司,王敦为江州牧,王廙为辅国将军。

王羲之祖母卒,王廙去职守丧,王羲之从王廙学习书画。此为其书法长进之又一重要时期。王廙画《孔子十弟子图赞》与之。

东晋元帝永昌元年()二十岁

王敦举兵造反。王导率宗族子侄二十余人,每日诣台待罪。羲之亦在待罪行列之中。

十月,王廙卒。

十一月,元帝死,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二十一岁

帝以王导为司徒,王彬为豫章太守,郗鉴为尚书令。

郗鉴选婿,王羲之袒腹东床,被选中。

王羲之与郗鉴之女郗璿(璇)成婚。

东晋明帝太宁二年(4)二十二岁

王敦败死。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5)二十三岁

闰七月,明帝卒。太子司马衍即位,是为成帝。因成帝年幼,由太后庾氏临朝,司徒王导、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壸等七人辅政,事决于亮。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6)二十四岁

王导称病不朝。

王羲之起家为秘书郎,当在此年。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8)二十六岁

陶侃、温峤、王舒讨伐苏峻,苏峻战死,乱平。

琅邪王司马昱(八岁)徙封会稽王,王羲之为会稽王友随任,共赴会稽。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0)二十八岁

王羲之由会稽王友授临川太守。第五子王徽之生。

东晋成帝咸和七年()三十岁

由临川太守改任吴兴太守。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4)三十二岁

应庾亮召赴武昌,任征西参军,迁长史。参与南楼理咏。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6)三十四岁

王羲之叔王彬卒,王羲之赴建康助王彪之料理丧事。

东晋成帝咸康四年(8)三十六岁

坚拒丞相王导召其入朝做官之命。大约此年,由征西参军累迁征西长史。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9)三十七岁

七月王导卒。八月郗鉴卒。王羲之赴建康奔丧,与谢安(二十岁)

共登冶城,此为“冶城之辩”。

武昌北邾城为后赵攻破,庾亮之北伐计划受挫。

六子王操之生。

东晋成帝咸康六年(40)三十八岁

正月,庾亮卒。临终上书举荐王羲之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羲之有《庾疾笃帖》悼之。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41)三十九岁

在江州刺史任上,居寻阳。或在下半年母丧卸职,在江州为母守制两年余。

东晋康帝建元元年(4)四十一岁

安西将军庾翼谋划北伐,羲之大受鼓舞,有致庾翼《安西帖》,又有致司马昱《稚恭进镇帖》。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44)四十二岁

九月,康帝卒,穆帝立。

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字子敬)生。

时王羲之守制期满,赋闲处理儿女婚嫁之事。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46)四十四岁

桓温等伐蜀。王羲之有《速送袍来帖》。

王羲之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不远千里。

王羲之筹措为父母兄长迁葬。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47)四十五岁

三月,桓温入成都,汉主李势降。

殷浩请王羲之为护军将军。

东晋穆帝永和四年(48)四十六岁

出任为护军将军,居建康。有《临护军教》。

献之时年五岁,羲之书《乐毅论》与之,卫夫人亦书《大雅吟》赐之。

王羲之约在本年嫁女。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49)四十七岁

王羲之姨母卫夫人卒,年七十八岁,有《姨母帖》悼之。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50)四十八岁

中原大乱。司马昱、殷浩与桓温不协。王羲之《与殷浩书》,劝其和解。

东晋穆帝永和七年(51)四十九岁

王羲之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移居会稽山阴。有书致司马昱辞行。有与谢尚《论漕运书》等。

王羲之听支遁以佛理阐释庄子《逍遥游》。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5)五十岁

殷浩北伐。镇西将军张愚反于许昌,北伐受阻。

王羲之有《上司马昱笺》、《致殷浩书》等,谏止北伐。

时东土饥荒,王羲之开仓赈济,关心民众疾苦,政声甚好。有《致谢尚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5)五十一岁

殷浩北伐,因姚襄反叛,晋军大败。

三月上巳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集会。众人多有赋诗,王羲之为该诗集作序,是为传颂千古、世代摹写的《兰亭集序》。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54)五十二岁

二月,扬州刺史殷浩被废为庶人,王羲之有书叹怅。

次子王凝之娶谢奕女谢道韫。

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55)五十三岁

因与王述不和,王羲之称病去职。

三月九日,在父母墓前宣誓辞官,有《誓墓文》,发誓永不再仕。

桓温大败姚襄于伊水,克复旧都洛阳,修复陵墓。

羲之有《丧乱帖》、《桓公当阳帖》、《破羌帖》、《清和帖》。

东晋穆帝升平元年(57)五十五岁

辞官第三年,隐居山阴,教养子孙。

有与周抚《州将桓公告慰帖》。

谢尚卒。

王修卒,以羲之所借之《宣示表》入棺。

东晋穆帝升平三年(59)五十七岁

闲居会稽之蕺山,在金庭购地,建隐居之所。

东晋穆帝升平四年(60)五十八岁

由山阴移居剡县之金庭。

第七子王献之十七岁,与郗昙之女郗道茂成婚。

东晋穆帝升平五年(61)五十九岁

穆帝卒。司马丕即位,是为晋哀帝。

下半年,王羲之卒于剡县金庭隐居之所。

(根据刘茂辰先生《王羲之书事编年》与《王羲之、王献之生平简表》整理)(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魂帝武神 重生之将门毒后 少年风水师 重生弃少归来 弃少归来 顶级弃少 夫人你马甲又掉了 至尊修罗 重生之拳台杀手 永恒至尊
相关推荐:
刺猬的宿命工业强军巅峰大艺术家音乐天才之宇宙令终极猎杀肥猫传奇特种兵:从火蓝刀锋开始重生之岁月风云带着青山穿越命世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