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永和二年(46),羲之四十四岁,仍在江州赋闲。

从永和元年到永和四年的上半年,羲之服阕后,完成了一件大事,即把父、母、兄长的灵柩迁往会稽。关于此事,羲之有好几封信说及:

“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柩至,慈荫幽绝,垂卅年,永惟崩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

“得长风书。灵柩幽隔三十年,心想平昔,痛慕崩绝,岂可居处!”

“兄灵柩垂至,永惟崩慕,痛贯心膂,痛当奈何!计(以下抬头)慈颜幽翳十三年,而吾勿勿,不知堪临始终不?”

“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仆故有至临川意,尚未定……”

“坟墓在临川,行欲改就吴,吴中终是归所。”

“今与王会稽、丘山阴借人,想故当有所得。又语丘令,临葬必得(人)耳……”

这七封书信,断断续续,中间相隔时间或短或长,但仍可看出,这些书信都涉及有关羲之父母、兄长的灵柩和迁葬事宜。“建安灵柩”,应是羲之父亲王旷的灵柩。永嘉三年(09)四月,淮南内史王旷率将军施融、曹超,抵拒刘聪等,战于长平之间,先胜后败。王旷没于匈奴。施融、曹超皆死。从此以后,王旷在史籍中没再出现。王旷大概后来死在北方,其家人曾遣人寻找骨骸。

《晋书.礼志中》载有这样一段话:“二亲为戎狄所破,存亡未可知者,宜尽寻求之理。寻求之理绝,三年之外,便宜婚宦……”可见当时父母沦没北方,子辈是可以去、也应该去“寻求”的。从王旷之弟王廙致王旷的长子王籍之的信中亦可看出这一迹象:“七月三日告籍之等:嫂何如?阿母蒙恩,上下悉佳,宜可行……今遣使未北返,书不具。廙疏。”

籍之、羲之是亲兄弟,“籍之等”显然包括羲之在内。“嫂何如”,是王廙问候其嫂,王旷妻卫氏;“阿母”是籍之、羲之母,和“嫂”同是一人。“蒙恩”,是皇帝赐予的恩典。什么恩典?想是赦免了王旷降敌之罪,也未曾因此而株连其家属。这对全家人都是大好事,所以说“上下悉佳”。王廙说的“宜可行”,其意为打算“遣使”到北方寻求王旷骨骸。

从王廙的书信中可以得知,这位叔叔对嫂夫人一家是相当关照的,许多事他都挂在心上,这也照应了他主动承担子侄们的教育并传授书法的行为,这是何等的伦理亲情啊。最后一句,“今遣使未北返,书不具”,说明已经派人去北方打听王旷的下落了。所谓“未北返”,可能是去了一次没得到什么落实的信息,派去的人回来了,但还没有再次返回北方,所以“不具”——没什么可细说的。

王旷的骨骸后来大概还是“寻”到了,但时间拖了多年。由于王旷是被俘(或降敌),不便(或不许)葬于京都建康(后来王廙、王彬都得葬于建康人台山),灵柩只好暂厝建安。那时(15年左右)羲之的次叔王彬任建安太守(《见晋书.王彬传》)。所谓“建安灵柩”,即指此。王彬为人厚道,富有同情心,胸怀仗义,敢于担当,能救人于危难。三二二年王敦反叛朝廷时王彬抗颜直谏几乎被杀,已见其凛然大气;王敦入侵京城杀害忠良周顗,王彬先拜周顗灵堂而后见王敦,又差点儿被王敦杀,没有一腔热血是不会公然冒犯淫威的。后来王敦再反失败,其子王应欲逃奔王彬(时任江州刺史),王彬“密具船以待之”,心胸何等的旷达,何等的担当!这些虽是前往后来的事,但都说明王彬是个豪侠仗义之人,和王含父子投奔王舒时却被后者害死沉入江中的行为大相径庭。像王彬这样的人,可以信赖,值得依托,羲之识人无数,坚信他这个叔叔必能接受王旷的灵柩“暂厝建安”。

上文所说的“兄灵柩”,是指王羲之的兄长王籍之的灵柩。关于籍之,史料不多。籍之可能死在安成太守任上。当时羲之任临川太守。临川和安成(今江西安福县)相距不远,所以羲之把兄长的灵柩安厝于临川。褚遂良《右军书目》中有“兄安厝情事长毕”一句书信片段,可以为证。咸康六年(40),羲之任江州刺史,母亲随任在寻阳。大约在第二年去世,也是暂厝临川。儿子在寻阳而母亲的“故墓在临川”,大约是羲之刚就任江州刺史,家眷一时不能安顿,母亲等年老体弱所以暂住临川古宅,死后就地成殓,以待机会成熟再将父母合葬于适当之处。以上书信中三次提到临川,其情殷殷,缘故在此。

守制三年服阕,羲之居家赋闲(从殷浩邀请羲之出任护军将军的信可以看出),到永和四年,羲之逐步将其父、母、兄的三个灵柩从建安、临川陆续迁到寻阳会齐。所谓“建安灵柩至”,“兄灵柩垂至”,这里的“至”,地点应是江州治所寻阳。羲之卸任江州刺史就地守制,如王述母逝即在会稽守制一样。

“垂卅年”,是从羲之三四四年服阕并筹备迁葬,自此上推到王彬任建安太守、王旷葬于其地的三一五年,是二十九年,恰合“垂三十年”之数。“十三年”,是从羲之服阕上推到羲之任临川太守的三三一年,此时其兄籍之已去世于安成。这些数字都是合榫的,可见史料不妄。所谓“仆故有至临川意”,“坟墓在临川,行欲改就吴,吴中终是归所”云云,说的都是迁葬事宜。此一时期继任江州刺史的依次是:王允之、褚裒、庾冰、谢尚、庾翼等,他们都与羲之关系密切,当会提供帮助。羲之还写信给“王会稽”、“丘山阴”(山阴县令丘某)借人借船,请求帮助。这个“王会稽”就是丞相王导的次子王恬。王恬从永和元年至三年任会稽太守。恬、羲之不仅是从兄弟,且感情尤深;羲之书信多次提到他。这次迁葬事宜,王恬自必尽力支援。

将以上所述三人的灵柩汇总到一起并最终安葬吴中会稽,是一件旷日持久而且细节繁冗的大事。羲之念兹在兹,惨淡经营,许多事都须躬亲谋划,一点儿都不能疏忽,其间必定耗费了许多精力。羲之之所以服阕以后还在江州“赋闲”那么长时间而且多次推辞拒绝朝廷的任命,除了当时朝廷的派别对立令人厌烦之外,很大一个原因是羲之还没有把父兄三人的灵柩安葬之事弄妥当,而这是羲之的心头大事。待羲之父母及兄长的灵柩在江州寻阳会齐后,乘船沿江而下,终葬会稽。此时羲之的家事算是有了段落性的了结,他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永和三年(47),羲之四十五岁。是年二月,桓温伐蜀,军至青衣。三月攻成都,克之。当时的蜀王是李势,李势既降,益州遂平。四月,蜀人邓定、隗文举兵再反,桓温又击败之,并使益州刺史周抚驻军彭模。桓温在成都驻留三十日,举贤旌善,振旅还江陵。以上资料虽言简而意赅,然数十字中足可见桓温的大将风范。“克之”,“击败之”,只有五个字,想其中有多少谋划、多少辛劳、多少危险与厮杀!拿下成都后,桓温举贤旌善,安抚民心,重用贤能,表现出政治上的清醒和对蜀人的重视。《世说.豪爽》:“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羲之对桓温一贯崇敬,亦可谓慧眼识英雄。

桓温兼备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重视人才,遇有德才兼备之士,必大力推荐,或延揽聘请用于本营,或荐于朝廷使之高就,惜才爱才之情殷殷然胜过父子同胞。所以桓温所到之处士民归心,社会安宁,军队也没有乱杀无辜、侵略奸淫之类丑事。《三国志.蜀志.谯周传》裴注引《晋阳秋》曰:“永和三年,安西将军桓温平蜀,表荐谯秀。”又云:“谯周长子煦,煦子秀,字元彦。”“秀性清静,不交于世。常冠鹿皮,躬耕山薮。”桓温有《荐谯秀表》云:“窃闻巴西谯秀,植操贞固,抱德肥遁……若秀蒙蒲帛之征,足以镇静颓风……”此为一例,其余不赘。

羲之也是这样的人,故与桓温之间有同类相惜的心灵照应。凡羲之信任敬重的俊才,不论出身高低,桓温都十分关心。羲之在致益州刺史周抚的书信中曾经这样问:“云谯周有孙秀(此字原缺),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又问:“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羲之闻桓温、周抚平蜀后搜罗人才举贤旌善,欣喜之余,致书问及蜀中诸英杰才俊,亦足见其爱才之美意。羲之虽年长于桓温,但在与桓温的书信中皆称“州将”、“桓公”,而不称“足下”,这也见出羲之对桓温的尊重之情。此后数年,羲之与周抚多有书信往还,具问蜀中山水、人物、古迹,其求贤求知之情跃然纸上。

大约在本年的下半年,扬州刺史殷浩致书羲之,邀请其出任护军将军。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何谓万物之情?意思是说万物都有生发兴衰之道,人在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时候应当为社会贡献力量,也就是说,人也应当顺应万物之情理。

《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所谓“出”,是指出仕;所谓“处”,是指隐居。古文中“处”多为此用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亦是。羲之为母守制服阕后,本拟隐居不仕享受“从容之适”,终老于“草泽之乐”。由于当局多次催逼,不得已只好“恭命”出任护军将军。联想到羲之与谢安的冶城之辩,想来也符合王羲之的入世情怀。羲之在致友人的书信中云:“六日,昨书,信(使者)未得去。时(指执政者司马昱)寻复逼,或谓不可以不恭命,遂不获已。处世之道尽矣,何所复言!”又一书云:“遂当发诏催吾,帝王之命是何等事!而辱在草泽,忧叹之怀,当复何言!”草泽,指居家赋闲,屏居未仕。

应该说,此次殷浩邀请羲之出任护军,态度是真诚而迫切的。自从在武昌庾亮幕中共事,殷浩就非常欣赏羲之其人其才。殷浩曾经诚恳地说:“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意思是:王羲之才情高尚,我与之非常契合,对待羲之抱有厚望,论事论人总把羲之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殷浩之所以看重羲之,诚如《世说》注文所言:“羲之高爽有风气(风度),不类常流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言大致不差。考羲之之所交,大率为德才清贵之士,龌龊之人很难近之,也少有契合。羲之与王濛相善,就是一例。王濛字仲祖,太原晋阳人,“风流雅正,外绝荣竞,内寡私欲”。其父子几人皆与羲之相友善。林公(和尚支遁字道林)谓王右军云:“长史(指王濛)作数日语(指谈玄),无非德音,如恨不苦。”王曰:“长史自不欲苦物。”羲之的意思为:王濛谈玄时轻易不以言词窘人,君子与人为善,只有像王濛那样心地宽厚的人才能做到不说让人下不来台的刻薄话。王濛善隶书。羲之论之:“王濛书亦可比庾翼。”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魂帝武神 重生之将门毒后 少年风水师 重生弃少归来 弃少归来 顶级弃少 夫人你马甲又掉了 至尊修罗 重生之拳台杀手 永恒至尊
相关推荐:
刺猬的宿命工业强军巅峰大艺术家音乐天才之宇宙令终极猎杀肥猫传奇特种兵:从火蓝刀锋开始重生之岁月风云带着青山穿越命世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