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病州奇事录

拙徒

江湖之大,古今之广,诸事如恒河沙数。事事能道出一二者,当今武林只有三人耳。一是邪教鬼判官双拐刘;二是非邪非正百晓生;三是掌门书生书囚王孟。

书囚王孟,出自书香世家太原王氏。其父因仰慕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淡泊隐逸,遂给小儿子取名王孟。可惜此子天生鲁钝,二三岁还不能言语,眼眉呆讷,心笨手拙。谁想日后此子竟以才识惊震武林。

王孟虽呆痴,其父王入绪倒并不担忧。王入绪五十五岁得此子已是欣喜万分,况且王孟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无论香火和家业都不用操心,假若王入绪百年之后,还有哥哥姐姐照顾愚儿,无后顾之忧。

这些话都是王入绪对本家、外人说的,其实他心里何尝不想文曲星下凡他家,光耀太原王氏一族的门楣;他心里何尝不想长江后浪推前浪,虎父无犬子。可是…可是…

又过一两年的光景,王家举办寿宴,全府上下张灯结彩,全城的小孩、乞丐讨喜讨寿包,寿星翁当然是王入绪,正是花甲之年。宴邀的、道贺的都是当地名流,如冠山寺的空文主持、随云峰观主白芸道长、太原首富刘达福、太原郡长山如获,其他的文坛名流更是济济一堂。五台山的游空和尚、万丰镖局的当家也来了。这两位可和王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寿宴当晚,儿孙给尊长敬茶。王入绪拉着小儿王孟的手来到白芸道长的面前,教作揖敬茶。白云道长道了声喜欢,接过茶接了茶。抿了几口,将茶盅放下。拉着王孟的手,看了看。又让他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说道:“贤侄额宽,印堂亮这是福相;人中深长这是寿相,我侄儿他日定是大富大贵之人。”

王入绪听得这话十分欣喜,白芸道长可是能掐会算的人物,又擅长摸骨看相,他俩是莫逆之交又当着众宾客的面,红唇白齿定是不会说谎。

灯熄人散,酒宴停罢。王入绪也酒醉人乏,刚想回房歇歇,忽然门童送来一张纸条,说是白芸道长临走时留下的,说是等宾客走后才能交予你家主子。王入绪心中不由一惊,醉熏乏意全无,心中诧异,我与白芸道长相识相知三四十年,还有什么话当着面不能说呢!莫非府上发生了什么难以启齿之事?

在胡思乱想中,王入绪打开纸条上面写着:

贤弟,实不相瞒我观小贤侄面相却是福寿双全;摸其骨,也属英俊之材;看手相,手纹交错崎岖乱冲,一生坎坷,但总有贵人相助,逢凶化吉,这一切都是吉人相。可我听说贤侄自打出生,就比常人愚笨,今四五岁仍然口齿不清,不哭不笑,这与命理相背,看来贤侄与王家气运相悖,相互冲顶才至于此。随日渐长恐伤王家百年文昌运势,哪天应验可送我观处,愚兄为其开窍通灵,为太原王氏疏导运势。

王入绪思量再三彻夜难眠,权衡之下择日送小儿送往随云峰学艺,对外只是说,随云峰仙家道场,灵气逼人,人杰地灵又茂林修竹泉甘水冽,是修身之所,送小儿到此,一是让小儿陶冶情操;二是增添娇儿灵气;三是,随云峰天水观太极剑了得,让娇儿在此增强体质,祛除羸弱也好。

王府距随云峰八十余里,两三日便到。等王入绪携着小儿王孟下了马车,身后的仆人带着礼盒、香烛、绸缎跟着。他们拾级而上,道两旁古树参天郁郁苍苍,狡兔灵兽、彩鸟秀禽行于其间不畏生人。王入绪思绪万千,戴冠之年游历江湖,也曾一心向道,追求成仙长生之道,但毕竟是家族嫡长子,早晚要继承家业成为族长。也就收了心,他就是在那时认识了白芸道长,一见相倾,成为莫逆之交。

一盏茶的功夫,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天水观前。云雾缭绕,有接天之势。未曾踏入观内就能闻到檀香气。观门大开,两旁石狮守道,石板地面一尘不染,已是深秋,可山上的柳叶、杨树叶一片没有,这是白芸道长算着时日,恭候老友拜会。

不用通传,道童边恭候在观门前,做了一个礼叩,便请众人去大殿吃茶。王入绪回了个礼,让家丁交接礼品,然后在门房候着。

牵着小二手,进入大殿。天水观果然是郡内第一道家仙场,不说外面道场、寝房就有四五亩地之大,单单这宝殿也装得下寻常人家房院的十来户,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王入绪经常来自然不介意,可王孟第一次来,又不曾出过家门,这一看便看呆了。尤其是正殿里供奉的三清,正坐威严,虽是泥胚却在此处供养多时,有了仙骨灵魄。只是太阳刚出,香客已有不少,平日里的香火鼎盛可见一斑。

不多时,白芸道长缓缓而来,像是乘徐徐微风来的。他和王兄寒暄几句后,带着他爷俩来到自己的道房,落座八仙桌旁,白芸起身倒茶,拿起盘中的糕点递给王孟吃。来意去留自不必说。临走时,白芸带着王孟送王兄下山,王孟面带伤感,也想随爹爹一起回家,咿咿呀呀的,最后还是没说出来,满带痛苦的眼睛最终也没留下一滴泪来。就这样王入绪走了,略显颓废的背影是他的果断和不舍,对于儿子的将来他完全相信他的老友——白芸道长。

两人目送他的背影,背影越变越小,越变越小直至消失东方那刺眼的光芒里。云雾散去,才看到道观的外貌,却不能看到它的全貌。红墙黛瓦,灰地蓝天,屋顶上方略带彩光。观,面东朝西,门为轴线,全观南北对称。院场两旁东西走向的耳房若干,比不上主殿宏伟高达,但也强上山下居民房屋几倍,正对观门的是前殿,前殿后方的又有一大殿,比起前殿地势更高,必须再拾级而上。再后面也许还有屋舍,或许没有了。

白芸并未带王孟好好参观参观,也许他觉得来日方长并不急于一时半刻。

白芸道长让自己的三徒弟逸仙带他沐浴,脱去俗家衣换上道袍。一切完毕后,用给逸仙一个药方,命他到观内药房捉药,熬药。自己则搭上王孟的脉,望闻问切一番。药方是王入绪走时留下的,上面写着王孟在家吃的常用的药,主要是秦皮、薄荷脑、猪胆等明目开窍的药。是道半个医,道家注重养生保养,采天地灵气续命。医术也精通些。白芸道长看着这一张张名医药方,对着王孟的症状并无不妥,可这小孩吃了四五年终不见好呢?先让王孟这样吃这个药吧。

什么药呢?明神汤。俗气的名字但是药效确实好得不得了,是补脑用的佳品,提高记忆力简直可以看做顺带的功能。这种汤药在历年的秋闱科考的销量最好,因为它的效果也无疑是最好的,对于临时抱佛脚的公子哥来说,也是考试必备之佳品。

带了宋朝这种药也是在文人学子界风靡一时,听说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的苏老泉,就是因为每日饮此汤剂才能在科考中如有神助,成就“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佳话。

这种灵药但凡大一些的门派都有出售,但是价格不菲,一茶盅的汤剂要一斛珍珠可以等值,就连佛门这样四大皆空的净地,你要是添得香油钱不够多,也休想为一闻味道,看一眼汤色。

对于外人来时这汤药金贵的很,可是在白芸道长看起来贫贱的很,不是白芸道长视金钱如同粪土,而是随云峰的后山上有许多制作明神散的药材,只是都长在悬崖峭壁上,不是能被人轻易采到的。

一晃三年过去了,所喝掉得明神散的汤药,一定不比王羲之涮洗毛笔的墨池的水少。定然效果十分的明显,八岁的王孟简直激灵的就像是猴子似的。

白芸道长肯在王孟的身上下如此巨大的血本,还是看中了王孟的不凡之处,必定日后能够光耀随云峰,震慑天下。为公为私白芸道长都认定王孟能够成为自己的接班人。那时的王孟只有八岁,机灵的八岁。

可是王孟的爹,王入绪突然有一天要带着小儿子回到家中。他并非是卸磨杀驴的人,眼见自己的儿子聪明伶俐了,就忘却当初白芸道长的好意。而是此时的王孟的母亲依旧病入膏肓,家中的人都是乱作一团,有的跑进跑出的照料,有的人则是准备夫人的后事。

如不是万不得已,王入绪可不会这么唐突的上山接他下山,如不是这个世间只有他和白芸道长能够压制住王孟,王入绪也不必亲自上山,派家丁一封书信就好。

若是真是写了一份书信,王孟会在路上更加的拖延,不是他小小的年纪如此的不孝顺,而是他小小的年纪做事情已经是相当的谨慎——考虑来的人是不是骗子;是不是拐卖小孩的……(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魂帝武神 重生之将门毒后 夫人你马甲又掉了 永恒至尊 弃少归来 至尊修罗 顶级弃少 少年风水师 重生弃少归来 重生之拳台杀手
相关推荐:
洪荒考古人天道锁仙九凤擒龙回到东汉兵王之刀锋传奇万界争雄至高使命小人物的不平凡世纪骄雄三国之猛将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