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明朝锦医卫

乔家之行,并没有张阳想象中的尴尬与冲突,关于他与乔铃儿的婚约,除了乔小乐的那一声“小姑夫”之外,乔家上下似乎有意回避,并没有任何人提起,这让张阳松了一口气之余,心里却更加内疚不安。

最难消受美人恩,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之后的几天,朱寿仍然不时出现在大兴隆寺,说是来找张阳,然而心思却更多地放在刘芸身上。

唐伯虎和杨慎,似乎忙于与各种应酬,在大兴隆寺倒是很少露面。

托了朱寿的福,这些日子,张阳连同几个女孩儿,也把京城里的各处名胜古迹、繁华所在给玩了个遍,以至于张阳都有些乐不思蜀,甚至把皇帝要召见的事情给忘到了脑后,把京城之行完全当做了一趟公款旅游。

期间,太医院的御医薛己也多次登门拜访,与张阳一起讨论各种医学上的问题,张阳的各种医学理论为薛己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薛己甚至想辞去太医院御医的职位,拜张阳为师,在张阳的身边学习,不过却被张阳劝阻。

除此之外,大兴隆寺还有一个不速之客,那就是小公爷徐鹏举,这小子在输给张阳之后消停了几天,之后又开始挑战张阳,不过屡战屡败,这小子却仍不气馁,倒是跟张阳有些不打不相识的味道。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很快就到了月中,突然一位礼部的官员来到了大兴隆寺。

大明的朝会的规模是相当大的,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始,不单每年正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天的“大朝会”,以及每月初一、十五两日的“朔、望朝”,皆大会朝班,就是每日的“常朝”(早朝),大多数在京职官也都要入朝,在奉天门前御门听政,“嵩呼舞蹈”,奏事发令。

不过朱元璋手创的早朝太重、太繁,礼法太严,不间寒暑,日日趋朝,甚至有早晚两朝,即便在朱元璋生前,他一手设计的早朝也不能维持如初,如过去每日退朝后百官赐食,即以“职事众多,供亿为难”,不得不于洪武二十八年停止。

朱元璋晚年上朝也颇为随便,随驾所在,甚至于右顺门举行早朝,过去的盛大场景不复再见。

而朱元璋之后,大明的皇帝便很有再有日日早朝的自虐习惯。

不单皇帝厌倦早朝,明朝的百官逃避朝参的懒朝事件也愈演愈烈。

以朱厚照的老爹弘治皇帝为例:弘治六年六月己巳,“会昌侯孙铭等四百八十人朝参不至”。八年二月丙子,御史劾朝官数少,经点查,“丰城侯李玺而下六百二十余人”不到;同年六月乙丑,又有“文武官武安侯郑英等八百八人朝参不到”。大量的记载中,以弘治十五年八月辛亥日人数最多,不至者“泰宁侯陈璇等一千一百六十人”。

可以说弘治朝官员缺席早朝的情况,甚至比如今三流野鸡大学里大学生逃课的情况还要严重一些。

到了正德朝这会儿,不要说每天的“常朝”自然早已取消,就连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朝会,都时有时无,因为皇帝的种种“状况”而被迫取消。

不过这个月的十五,大朝会显然要如期举行了,作为新封的伯爵,锦衣卫指挥佥事,张阳自然也有份参与大朝会,而礼部派来的这位官员恰恰就是来教授张阳上朝时的基本礼仪的。

不过与弘治朝,官员“逃课”严重的情况相比,虽然正德朝的大朝会时有时无,可是每朝官员缺席的情况倒是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甚至很少有人缺席。

原因只是因为如今的司礼监大太监刘瑾对于朝仪监管甚严,由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对百官挨个点卯,教坊司陈列大乐,礼仪司陈列诸国文书、贺表、贡物,还设纠仪御史纠察百官,监督那些站久了爱打瞌睡或交头接耳聊私的,但凡发现有缺席失仪的官员,一律从重处理,甚至有些得罪过刘瑾的官员,也会因为这种把柄,被带上重达上百斤大枷在午门之外“罚站”,很多体质弱的官员甚至会活活被累死!

这自然让京城的官员们个个噤若寒蝉,不愿让刘瑾抓住把柄,而早朝的氛围,自然“焕然一新”。

可以说,刘瑾对于早朝有些偏执的严管,让经历过弘治朝那种散漫生活的士大夫们非常不适应,很大程度上,这一点也是刘瑾特别遭人恨的一个原因。

…………

虽然京城百官都以早朝为苦,不过张阳因为是第一次参与早朝,倒是新鲜的很,而且张阳他天生便没有什么对于皇权的畏惧,即便是来到了这大明朝的心脏,紫禁城,也没什么紧张的感觉,倒是左顾右盼,好奇的很。

张阳在后世曾经到过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给张阳留下的印象是仿佛一个挤满了人的沙丁鱼罐头,虽然紫禁城的规模巨大,可是在巨量的游人数量面前,紫禁城自然没了多少肃穆庄严的感觉。

虽然紫禁城的整体格局跟后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可是穿越时空之后再来到这紫禁城,却带给了张阳一些不同的感觉。

此时天尚未亮,张阳便乘着马车穿过了大明门,来到了午门之外,午门巨大的凹形结构,在凌晨的黑暗之中,仿佛一只张着大嘴的巨兽,让人觉得有一股莫名的威慑力。

张阳来到午门之后,在京城的官员们也开始陆续到来,我们后世常说“文武百官”,可是明朝的大朝会用文武百官来形容显然是不那么妥当的。

试想,弘治朝大朝会,连缺席的官员都可以达到上千人之多,那么实际应到的人数应该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至少张阳站在午门这里粗略看了一下,官员的数量估计可能都在三四千人上下,各色朝服的官员拥挤在一起,让人有些眼花缭乱。

辰时一到,午门之上顿时响起了隆隆沉闷的鼓声。

文武大臣列队开始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奉天门两侧,张阳虽然之前经过了礼部官员的“培训”,但是却也没料到大朝会会有如此多官员参与,一时之间也有些混乱。

因为是大朝会,所以张阳穿的是新赐下的三品朝服,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张阳只是看着跟自己穿的朝服差不多的官员,便挤了过去,站在这些人的身旁,也不管自己站对没站对。

后世清宫剧中,我们常看到皇帝坐在大殿之中的御座上临朝听政的场景,其实这都是比较扯的。

试想一下,一个大朝会,动辄几千人上朝,就算太和殿再大,撑死容纳几百人,估计就挤的跟早高峰的地铁车厢一般了,怎么可能在此临朝听政?!

而在洪武时,朝会的人数就更多了,动辄便是上万人,朱元璋为了彰显大国盛世的景象,大朝会时除了让朝参官员上朝,凡奉召来的耆老、人才、学官、儒者等,皆令“随朝观政”,将官子弟年纪稍长也令“随班朝参,以观礼仪”,若是在大殿内举行朝会,估计把整个紫禁城所有的宫殿全都用了都挤不下这些人。

其实,明清两朝4个皇帝,太和殿的作用都是举行盛大典礼及宴会用的,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点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此外,太和殿还是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及传胪的场所。

那么皇帝是在什么地方临朝听政呢?

明朝的皇帝其实是在奉天门的门中,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而到了清朝,则改到了乾清门,大臣们则都站在奉天门前的巨大广场上,依次排开,就好像后世中学做课间操的场景差不许多。

此时,张阳正站在这几千人的文武官员之中,站在奉天门前的大广场上,抬头看着远处台阶之上紧闭的奉天门,正中设御榻,榻后立屏扆和表案。

虽然广场上集中着数千人,可是因为四周都有御史、太监、锦衣卫等人纠举礼仪,所以并无一人说话,整个奉天门广场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当中。

啪啪啪……

突然,有人用鞭子使劲儿抽打,鞭梢因为超过了音速,击破音障发出巨大的声响,在这空旷的奉天门广场上不断回荡。

九声响鞭声后,奉天门的大门缓缓打开,之间一个人影出现在奉天门下的御座之上。

张阳使劲儿凝目望去,可是因为天色还很昏暗,再加上皇帝的御座离张阳的位置还很远,很难看清皇帝到底长了什么样子,只是张阳莫名地觉得那坐在御座之上的皇帝似乎有点眼熟。

张阳还准备再仔细看一看,就有太监在前面尖声大喊,让百官行礼。

大臣们动作整齐划一的一叩三拜,张阳虽然有些不情愿,可也还是跟着众人一起做了个样子,便站直起身。

接下来的奏事过程,也不像张阳以前在电视中看到的那种样子,皇帝升座之后,有重要奏事的官员按照部院顺序,陆续登东阶向皇帝汇报,而那些官员奏报的内容,站在广场上的张阳根本听不清楚什么,也不知道那些官员都说了些什么,而对于官员奏请的回复,坐在御座上的那位皇帝则一律两个字回复:“照准!”

依稀听到那声音,张阳觉得皇帝的声音似乎也很熟悉,这更引发了张阳的好奇心,想要凑到前面去看一看皇帝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可是他张阳也没什么事情要奏报皇帝,实在没有机会靠近一些看一看皇帝究竟是什么样子,让张阳一阵抓耳挠腮、心痒难耐。(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顶级弃少 永恒至尊 重生之拳台杀手 重生弃少归来 魂帝武神 至尊修罗 重生之将门毒后 弃少归来 少年风水师 夫人你马甲又掉了
相关推荐:
刚成天下第一,灵气复苏了星战狂潮我的魔教圣女大人农门娇娘:捡个郎君生个娃捡回个女神仙捡个女神总裁当老婆捡个女神当媳妇白银大超的美漫日常修仙模拟器从低武开始百家逐道